2025-10-20 23:14:42

大佬憂AI泡沫,散戶卻說「這次不一樣」他600元入手台積電:盯緊「關鍵價位」到了就跑

文/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

在現今資訊爆炸、市場瞬息萬變的時代,許多投資人工作忙碌,無暇時刻盯盤,卻又渴望找到能長期持有的優質公司。為此,《股民想知道》節目特別邀請到價值投資專家Min,分享他如何從創投分析師的專業視角,發掘並評估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企業。

Min不僅擁有台大財經系的學術背景,更持有金融投資界難度最高的CFA證照。他從金融科技(FinTech)新創產業轉戰至創投領域,這段獨特的經歷讓他對企業經營與投資評估有了更深刻的洞見。

Min分享,他天性喜歡接觸有趣、富含創造性的事物,因此第一份工作選擇了能親身打造產品的FinTech新創。而後轉入創投,則是從「企業經營方」轉換到「投資方」的角色。

他指出,在新創時,視野專注於單一產業;但在創投,他必須廣泛接觸各種前沿科技與產業,每天與充滿熱情的創業家交流,尋找具備潛力的公司。「創投的全名是『創業投資』,但對岸翻譯成『風險投資』,我認為更為精闢。」Min解釋道,創投投資的是處於非常早期的公司,它們可能只有一個構想藍圖、幾個人的團隊,缺乏成熟的產品與完整的財務數據。

在這種情況下,評估一家新創的關鍵有兩點:

1.經營團隊 (The Who): 創辦人是誰?他是否值得信賴(靠不靠譜)?他過去的經驗與紀錄是否能讓人相信他有能力實現願景?

2.市場與模式 (The What): 這家公司所處的產業「餅有多大」?它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,能否在這個廣大的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?Min舉例,即使創業家再優秀,若投身於夕陽產業(如黑膠唱片),市場規模也極其有限;反之,若在AI這樣的趨勢浪潮中,潛力則無可限量。

Min深受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、查理蒙格及段永平的影響,他認為投資應回歸公司本質。他引用段永平的名言:「思考未來十年會比看過去十年賺得更多。」這句話的核心在於,投資人必須深入分析一間公司,判斷其未來的價值與成長潛力。

為了系統性地評估,Min建立了一套個人的「Checklist」,從兩大面向檢視公司:

一、公司本身好不好?(內部因素)

.商業模式與產品力: 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否優秀?產品是否具有競爭力與品牌溢價?

.策略與成長性: 公司是否有清晰的發展策略與成長動能?

.經營團隊: 與評估新創一樣,上市公司的經營團隊同樣至關重要。

.財務指標: 檢視財報,排除可能爆雷的風險,如應收帳款過高等問題。

二、公司所處的環境好不好?(外部因素)

.產業週期: 公司處於成長期(如AI)、成熟期還是衰退期(如筆電)?

.護城河: 公司是否擁有如專利、特許權、特殊渠道等強大的護城河來保護其領地?

.外部風險: 是否有「看不見的手」(如政策監管、疫情)可能對公司造成衝擊?

「找到好公司只是第一步,好公司不等於好的投資標的,因為股價可能已經被高估。」Min強調。因此,最後一步是進行合理的估值。

.長期投資: 他偏好使用「現金流量折現法 (DCF)」,預估公司未來十年、二十年甚至更久所能創造的現金流,折現回今日的價值。這個方法能迫使投資人進行長期思考。

.波段投資: 則會參考「本益比 (P/E)」或「本淨比 (P/B)」,並透過與公司歷史、同業、以及未來成長性進行比較。

Min特別提到,在當前台美股屢創新高的市況下,許多公司的本益比已遠超歷史平均。以台積電為例,若單純與過去15倍的本益比相比,現在接近30倍的水平無疑是昂貴的。但他指出,台積電的「敘事」已經改變,AI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成長性。

因此,在市場高估時,他會採用PEG (本益成長比) 的概念,將本益比與EPS成長率進行比較。如果一家公司未來的獲利成長性能夠追上甚至超越其估值,那麼它就未必被高估。NVIDIA就是一個典型例子,其高達數十倍的本益比,是由其驚人的三位數營收成長所支撐。

看到這裡,您可能已經掌握了Min的價值投資框架,但要將這些強大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獲利,你是不是也在想:「理論我懂,但要自己動手分析、估值,卻總是卡關?」

Min透露,他目前的投資組合約有8至10檔股票,台股與美股部位約各佔一半,並保留約20-30%的現金。

.台積電(2330): 作為目前台股最大持股,他長期追蹤並撰寫法說會報告,平均成本約在600多元。他認為台積電的長期價值依然穩固,即使股價已高,仍不會輕易賣出。

.蘋果: 曾是第一大持股,他認為蘋果已成為一種「不可替代的必需品」。iPhone用戶高達90%的留存率,以及在新興市場(如印度)的滲透潛力,構成了其穩固的基本盤。對於市場擔憂的AI進程落後,Min引用「敢為天下後」的理念,認為蘋果不需爭做第一,而是在準備好後推出最成熟的應用。憑藉其龐大的用戶基礎,未來透過AI服務變現並非難事。

從失敗中學習:

Min也大方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:

.Wolfspeed(WOLF-US): 因看好電動車帶動碳化矽(SiC)需求而買入,卻忽略了中國以國家力量補貼所造成的「內捲式」競爭,導致價格血崩,最終公司破產,讓他學到必須將非市場性的地緣政治競爭納入考量。

.群聯(8299): 因過度自信而使用槓桿,在去年8月股災時遭強制平倉,錯失了後續NAND Flash產業復甦的巨大漲幅,這讓他體悟到不應碰觸自己不擅長的景氣循環股,且必須嚴控槓桿風險。

面對市場的樂觀情緒,Min提醒投資人「居高思危」。他認為AI是真實的產業革命,但人性的貪婪很可能在過程中催生泡沫。「當所有投資大佬都提出警告,而散戶們卻高喊『這次不一樣』時,就該更加小心。」

他當前的策略是,逐步將資金從漲多的個股,轉移至估值相對合理的防禦型股票,例如:

.餐飲食品股: 如八方雲集(2753),通膨使其產品得以漲價,且在美國市場的擴張具備想像空間。

.美國基建與製造回流概念股: 無論誰當選總統,美國製造回流都是大勢所趨,這將帶動相關建材、鋼鐵的需求。

展望更長遠的未來,Min從創投的經驗中,點名了兩大潛力產業:

.AR眼鏡: 作為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重要載體,其光學鏡片、光機等供應鏈值得關注。

.共同封裝光學 (CPO): 為了解決AI晶片高速傳輸的瓶頸,光通訊技術將是關鍵。

最後,Min總結,AI前景光明,但市場短期確實有過熱疑慮。投資人應避免過度使用槓桿,適度拉高防禦型部位,並在深入研究的前提下,耐心等待具備長期價值的公司出現合理的買點。

本文由《優分析UAnalyze》授權轉載,原文請點此

< MONEYNEW 來源網頁 >
兆源官網

訪客:

兆源官網

台股追蹤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