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10-20 22:22:17

長壽時代的退休金方案:從30歲開始,三個人生階段的ETF投資策略

撰文:王儷玲

今年台灣ETF市場迎來重大變革,金管會為健全投資人權益,針對高股息ETF祭出限制配息新規範,明確要求ETF配息不得脫離基本面,並對「收益平準金」的運用設下雙重條件與使用上限。此措施是希望杜絕「吃本金配息」的錯誤行為,並導正投資人過度追求高配息的偏好。這項改動對於退休族群尤其重要,過去許多投資人習慣靠高股息ETF作為退休金現金流來源,新規範上路後,未來配息將會下降,若退休族仍過度依賴配息,恐面臨資金斷鏈或被迫賣股的風險。

新規定帶來的限制,也提醒退休族重新審視以下3個重要問題「配息來源是否穩健」、「資本是否遭到侵蝕」、「現金流機制是否具備彈性」。退休理財追求長期穩健投資報酬的思維下,市值型、高股息或ESG等類型ETF都是退休投資的重要工具。以元大台灣50(0050)為例,自2003年成立至2025年6月30日,年化報酬率約11%,透過資本利得的長期累積效果,適合退休前配置;而高股息ETF,過去受惠於收益平準金,殖利率曾高達近9%,但未來在新規約束下,預期將回落至5%左右。因此投資人須轉換思維,退休投資的資產配置應隨年齡與現金流需求動態調整,不能單靠高殖利率產品,應從「靠配息過日子」,走向「資產成長及適時提領」的投資策略。

整體來說,在人生不同的財務階段,ETF投資策略最好隨年紀調整,可採取「市值型ETF+動態現金流管理」策略。一方面利用市值型ETF的資本增值潛力穩健累積資產;另一方面透過定期提領與現金緩衝池的安排,打造穩定的退休現金流。建議如下:

◎30歲~45歲為資產累積期:以市值股票型ETF為核心,專注追蹤大盤並透過主動選股爭取超額報酬,藉由每月定期定額,穩健擴大資本基礎。

◎45歲~60歲為風險轉換期:逐步將資金轉向多資產ETF與高股息ETF,在保留成長性的同時,建立穩定的現金池。

◎60歲之後為退休領息期:建議以債券ETF、高股息ETF組合為主,著重配息穩定與低波動,確保每年有可預期的現金流,減少因市場波動被迫賣出資產。

總結來說,建議投資人建立「市值型ETF累積+動態現金提領+多資產平衡配置」3軸策略,將資產依風險屬性區分為「成長型」、「收入型」與「流動型」3層架構,定期檢視並進行再平衡,以提升整體資產的穩定性與續航力,才能真正打造一套長壽時代仍能穩健應對的退休金方案。(本《Smart智富》月刊專欄作者為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、台灣風險與保險學會理事長)

本文獲「Smart自學網」授權轉載

延伸閱讀

▶市值型ETF當道!2檔市值型新兵009810、009811相繼問世

▶殖利率10%vs.6%,誰都知道怎麼選?沒注意1數據,高配息恐讓資產愈來愈少

https://smart.businessweekly.com.tw/Reading/IndepArticle.aspx?id=6018016

< MONEYNEW 來源網頁 >
兆源官網

訪客:

兆源官網

台股追蹤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