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21 13:00:00

BBC大哉問:新世代的「歐洲病夫」是他?為何法國淪為義大利人的笑柄

當法國人本週得知他們的政治混亂竟然成了義大利人的笑柄時,有些人感到不快。

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,法國已經更換了五位總理,這種政治動盪甚至超越了羅馬戰後的混亂時期。

該國總統於2024年7月突然宣布提前選舉後重新組成的法國國會,如今卻難以產生一個能夠通過預算案的多數派。

再加上早前不同工會組織為反對預算提案,在週四發起的全國大罷工。

羅馬和都靈(Turin)的報紙在報導這些事件時,展現出明顯的幸災樂禍。這包括剛卸任的法國總理法蘭索瓦·白胡(François Bayrou)所遭受的羞辱、債務螺旋上升的警告,以及法國經濟可能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援助的前景。

但最令人關注的,還是總統馬克宏(Emmanuel Macron,馬克宏)日漸褪去的光環。

義大利媒體《信使報》(Il Messaggero)問道:「那麼,昔日的輝煌如今又在哪裡呢?」

法國今年償還國債的成本預估高達670億歐元——這筆開支已超過除教育和國防以外的所有政府部門開支。

預測顯示,到本世紀末,這筆支出甚至將超越教育和國防,達到每年1,000億歐元。

上週五,信貸評級機構惠譽下調了法國的債務評級,這可能使法國政府借貸成本上升,反映出外界對該國穩定性及償債能力疑慮的不斷增加。

法國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尋求貸款,或需要歐洲中央銀行介入的可能性,已不再是天方夜譚。

而這一切都發生在國際局勢動盪的背景下:歐洲的戰爭、美國的戰略撤退,以及無法阻擋民粹主義的崛起。

上週三,一個名為「封鎖一切」(Bloquons Tout)的團體組織了全國性的抗議。這場行動被極左派劫持,除了幾場引人注目的街頭衝突外,影響甚微。

但真正的考驗是在這兩天,工會和左翼政黨發起大規模示威,反對政府的改革計劃。

資深政治評論員尼古拉·巴弗雷(Nicolas Baverez)形容:「在這個關鍵時刻,當法國和歐洲的主權與自由岌岌可危之際,法國陷入混亂、無能和債務的泥潭中。」

馬克宏總統堅稱自己有能力帶領國家走出困境,但他的第二任期只剩下18個月。

一種可能性是,法國憑藉其固有的優勢——財富、基礎建設、制度韌性——能夠度過這場許多人眼中的歷史轉捩點。

但另一種情境則是:法國將永遠變得虛弱,成為左翼和右翼極端分子的犧牲品,成為新的歐洲病夫。

與總理的緊張關係

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馬克宏在2024年初夏災難性地解散國民議會。這場提前的選舉不僅未能為其管治奠定更穩固的基礎,反而使新一屆國會陷入三方分裂:中間派、左派與極右派。

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組成有效政府,因為其他兩方總會聯手反對。

米歇爾·巴尼耶(Michel Barnier)與法蘭索瓦·白胡(François Bayrou)先後短暫擔任總理數月,但最終都在所有政府都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上倒下:國家應如何籌措與使用資金。

現年74歲的中間派白胡,將法國債務問題視為施政的核心象徵——目前法國債務已超過3兆歐元,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(GDP)約114%。

< STORM 來源網頁 >
兆源官網

訪客:

兆源官網

台股追蹤登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