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05 22:27:00
威廉布萊爾探討未來75年利率走勢的驅動因素
威廉布萊爾(William Blair)表示,今年的傑克遜霍爾研討會不僅提供了美聯儲主席傑羅姆·鮑威爾的信號,他似乎已經關閉了「命運多舛的彈性平均通脹目標」的大門。
研討會還展示了關於實質中性利率(即r-star)長期驅動因素的研究,威廉布萊爾稱這一指標為「國內經濟和國外最重要的利率指標」。
會議上發表的論文題為《資產供給與資產需求的競賽》,認為利率反映了家庭和外國人希望持有的資產數量與政府債務、實體資本和企業財富供應之間的平衡。
「簡單來說,如果需求大於可用供應,利率就會下降...如果供應大於當前需求,那麼收益率就必須上升,」威廉布萊爾表示。
威廉布萊爾指出,根據作者的說法,「自1950年以來,需求增長了相當於GDP的415%」,而供應僅增長了31%,這幫助推動了利率的結構性下降。
人口結構變化,特別是人口老齡化和財富集中度上升,被認為推高了需求,而政府借貸和私人財富增長則提升了供應。
展望未來,該論文預測到2100年資產需求將再增加相當於GDP的200%,而政府債務可能達到GDP的250%。
即便如此,威廉布萊爾指出,「需求很可能繼續在與供應的競賽中獲勝」,保持r-star處於低位。
據該公司表示,生產力是一個主要的不確定因素。威廉布萊爾強調,過去75年來,疲弱的生產力使利率降低了118點子。
但隨著人工智能有望帶來「巨大飛躍」,更強勁的生產力增長可能會提升r-star和全球利率,重塑債務動態和資產估值。